脑机接口概念诞生50年,这个痛点仍未解决,上海企业向全球发“英雄贴”
自1973年美国科学家雅克·维达尔首次提出脑机接口的概念,到今年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在这50年间,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的融合走出了一条几何级数的上扬曲线。近年来,脑机接口更是进入了技术飞速发展期,并受到资本的热烈追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然而,“全球脑科学的发展正面临当初人工智能(AI)发展所经历过的相似痛点”。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脑机智能与数字生命”主题论坛上,脑虎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彭雷表示,软硬件、数据、算法等方面的不统一,正在严重制约脑科学的全球协作。而AI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实则有赖于一些机构、组织完成了上述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在这场论坛上,彭雷发出“英雄帖”,诚邀全球脑科学及相关领域科学家、医生、学者及行业伙伴,共同参与数据、资源和平台的开放行动,营造有利于脑科学发展的创新生态。
脑机接口从出生起就将改变世界
在头皮上放置电极或将电极植入颅内,再将检测出的大脑实时信号翻译后用于控制计算机。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说:“脑机接口从出生起,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
这种足以改变人类生活、乃至人类自身的颠覆性技术,近十年开始进入临床,目前在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及神经重症等领域,都已有相关医疗设备样机进入临床注册阶段。
论坛上,两位上海三甲医院的院长分别表达了对脑机接口用于疾病治疗的期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说,华语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轻生令人痛惜,“现在的心理治疗师太少了,很难及时帮助到所有患者”。而AI和脑机接口有潜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虽然现在的人机互动还无法达成这一目标,但世界上已有团队在进行尝试。她希望有更多专业人士跨学科关注精神健康。
脑虎科技在论坛现场发布的一项最新技术就可通过植入皮层电极,对疾病对应脑区进行精准定位,由此指导外科医生更精确地切除脑区病灶,从而将对患者的伤害降到最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认为,脑机接口在人脑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一座全新桥梁。作为一种创新的神经技术,脑机接口给医生带来了便利,也给患者带来了希望,它是人工智能迈向深度智能的重要核心技术。
底层“大一统”将助力脑科学快速发展
类脑智能融合了生物技术(BT)与信息技术(IT)的双重优势。《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推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脑机融合技术、类脑芯片技术、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领域的突破。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刘平在致辞中透露,上海将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生物技术发展,进一步推进脑机接口、生物芯片等高端产业发展。
在彭雷看来,目前脑科学正在经历的痛点,也是即将制约其全球化发展的瓶颈,就是软硬件、数据和算法的不统一。“欧洲有几百个研究脑机接口的团队,他们所使用的设备、芯片、电极、软件、接口、数据等等都不一致。”他说,这就导致各个研究团队所得到的成果很难有可比性,更难以共享。
近十年来,AI的飞速发展正是得益于过去十几年间对大量底层和基础技术进行了“大一统”的标准化,比如硬件层面上的计算框架、软件层面上的开源框架,以及数据层面上的图像库、语音库等,而用于训练大语言模型的70%数据都来源于开源数据集。
去年11月,天津大学发布了我国首个脑机接口综合性开源软件平台MetaBCI。该平台不仅填补了我国通用脑机接口领域面向开源生态自主研发的软件空白,更为脑机接口技术的跨团队协作创新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开放平台。
脑虎科技在论坛上宣布,将面向全球脑科学家开放由脑虎建立的脑科学平台。“我们会将自主研发的柔性电极、芯片、电极植入机器人等全系列产品,包括数据采集和解码软件、算法,乃至动物实验平台,都开放出来。”彭雷表示,希望与全球行业伙伴携手,就像AI赋能千行百业一样,通过构建“可对话”的创新生态,让脑科学也能以AI迭代的速度快速起跑。
作者:许琦敏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